第35节
只觉得这些文章文辞固然漂亮,却不知平实典雅之美。
但耿定向也记下了数名士子,如无锡施策、苏州刘瑊、武进唐鹤征等人名。
尤其武进唐鹤征之文,一看便是大家风范,与旁人为应试而写的生硬文章截然不同,耿定向找来左右一问,与他一同来江阴上任的师爷笑道:“这唐鹤征乃是荆川先生先生之子。”
“原来如此。”
荆川先生便是唐顺之,这唐鹤征是唐顺之的儿子。
之后耿定向又看其他各府的文章,只能说江南江北士子实力差距颇大,江南士子的文章中,耿定向能选出数篇合心意的,江北士子的文章却只有寥寥几篇而已。
耿定向之后便翻起了镇江府的府试程文:“这镇江府虽地处江南,文章不如苏松多矣。”
不过他看了府试觉得不错,之后才知姜士昌乃是姜宝之子,当上府试案首倒也实至名归。
“咦?”耿定向道,“这镇江府当真奇怪,府试入选,。”
他先读姜士昌文章,于镇江府试的水平已有了基本了解,此刻再读柳贺文章,却觉两篇程文理通词顺,皆为不逊于姜士昌头篇的佳作。
“那为何府试第一是姜士昌而非柳贺,莫非是姜宝的缘故?”
耿定向觉得唐知府不会犯这种基础性错误,大明的官员要脸的还是多,即便本人相当不要脸,表面功夫还是要维持一下的。
耿定向特意派人去问,才知柳贺丢了案首全因为五言八韵诗的缘故。
“此人若是生在前朝,怕是难走科考一途了。”
但柳贺的文章他着实喜欢。
耿定向是心学大家,虽年少时专习程朱理学,但在文章上,他并不是保守一派,否则也不会与李贽交游,柳贺文章内容丰富,并非那等生搬硬套、矫揉造作之文,且文章往后可谓气势磅薄,大家的轮廓已是成形了。
他又在清单上记下柳贺名字。
待十四府四州士子的文章都看完,耿定向也不由揉了揉腰:“江南之地文章风采果然非凡。”
耿定向虽这么感慨,但他是湖北人,会试考的也是南卷,湖北科考竞争力已经不弱,但依然不如江南。
自有科举始,江浙二省及福建江西等地的科考实力便不容小觑,如宋时的福建官员,王安石甚至都忍不住以“福建子”之蔑
称形容福建人,只因闽人在宋一朝出了不少奸人,王安石变法毁于吕惠卿,吕惠卿是闽人,章惇是闽人,蔡确、蔡京等奸人传上有名的都是闽人。
而到了明朝,浙党也曾辉煌一时,出了多位内阁成员。
而南直隶这边,大概是自古以来,结党的倒是不多,毕竟到了后世老乡这个概念要精确到镇,要是一个村的才更亲切一点。
但不管怎么说,能结成一派,以一省之名代表一批人人,足以证明这些地域科举实力的强劲。
……
柳贺自是不知自己的大名已经到了提学御史这里。
天气凉快之后,他读书更是勤快,每日读书、练字、写文章不休,他一日至少写上五六篇文章,两三日便能读完一本书,效率甚至比在丁氏族学时更高一些。
毕竟有纪娘子操心他的生活,他吃得好睡得好,闲暇无事时还有猫玩,每天都觉得精力相当充沛。
柳贺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院试之前。
等到了院试前几日,他将自己所作文章整理了一番,只见竹纸摞得老高,笔筒里毛笔也写秃了好几支,手上的老茧更是变硬了不少。
但柳贺并不觉得累,反而有种满足感。
对即将到来的院试,他心中也多了几分自信,无论如何,他的准备已经足够充分,至于取不取,决定权在考官身上,而非由他来定。
……
院试之前,柳贺去了一趟施允家,商议该如何出行,考试该备些什么,两人虽未考过院试,但对院试的流程却已耳熟能详,出发之前丁显几位先生还特意把两人叫去族学,叮嘱两人院试中的注意事项。
柳贺与施允都不太紧张,毕竟之前已经考过县试和府试了,院试的流程与这两场不会相差太多。
赴考
纪娘子为柳贺打点的行装可谓细致到极点,连衣服都多塞了几件,只怕考场上冷,柳贺一不注意就会冻着。
“娘,不会的。”柳贺无奈道,“穿厚了我手脚伸展不开,字就写不好了。”
这个时代的衣服可没有现代那么柔软,衣服硬往里塞就硬邦邦的,写字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拘束。
何况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,以他的一身正气勉强还能扛住。
其实天最冷的时候,柳贺甚至考虑过拔点鸭毛做一件大明朝的羽绒服,之所以没有考虑鹅,实在因为大鹅太凶,他加上滚团也打不过,但是鸭子的话……这么干实在太对不起鸭鸭。
下河村养鸭的人家算不上多,就算养了,鸭子也是等着下蛋用的,还要卖去集市换钱,懂事的小孩子都知道要把鸭子给保护好了。
人生多艰,他是注定当不了发明家的。